中國當代藝術現(xiàn)狀與藝術批評的新視野:評《藝術新視界》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4-02-07]
深圳美術館精心策劃和主辦了題為“共生與互動——當代藝術批評與當代藝術”的首屆深圳美術館論壇。20余位批評家對20年來中國當代藝術與藝術批評的成果及其存在的問題作了一次全面的回顧和梳理,對當代藝術批評學科化、專業(yè)化發(fā)展趨勢做出了前瞻性的預想?!端囆g新視界——26位著名批評家談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勢》作為此次研討會的論文集,收錄了26位在新世紀前后相當資深和活躍的當代藝術批評家為“第一屆深圳美術館論壇”提交的學術論文。這些文字對20年來當代藝術與藝術批評的“共生與互動”的歷程進行了回顧,對藝術批評的學科化和專業(yè)化發(fā)展進行了探討,對21世紀當代藝術的走勢進行了提示。文章涉及到本土情境與全球化話語、策展制度與策展人影像閱讀與批評、藝術的社會學轉(zhuǎn)型、體制與圈子及女性主義藝術等新學科、新理論和新問題,為讀者提供了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現(xiàn)狀與藝術批評的全新視野。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當代藝術伴隨著全球一體化浪潮的廣闊背景、藝術觀念的逐步更新,基本完成了由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向當代主義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的轉(zhuǎn)型,逐步進入了公共領域和公眾生活。而與之相呼應的藝術批評,卻在這場與公眾互動關系的大調(diào)整運動過程中,面臨批評標準不一、原有舊式批判意識形態(tài)退縮后文化反應差異擴大等諸多問題,批評家群體開始分化出許多細微而又截然不同的文化反應。隨著創(chuàng)作媒材的完全解放,愈來愈多花樣翻新、凸顯獨立個性的新的藝術作品不斷涌現(xiàn),以網(wǎng)絡為載體的新型批評方式的出現(xiàn),又與傳統(tǒng)批評、媒體批評一道構筑了當下多元立體的批評格局。包括批評家在內(nèi)的眾多專業(yè)人士都表現(xiàn)出少許的迷茫和惶惑,這或許是造成現(xiàn)今公眾與藝術疏離的潛在原因。但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表明,如果批評家還企望用既有的藝術鑒賞價值尺度來品評中國當代藝術的話,無疑于削足適履。當代藝術批評應始終保持對它所處時代的大眾的生存狀態(tài)和價值取向的雙重敏感,并通過引領新的藝術價值觀和意義論來解讀社會化進程下的藝術存在,并對在這個環(huán)境中有價值意義的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行為做出積極的推介。在潮流的引導、作品的闡釋、理論的概括和總結方面,既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要隨時警惕批判過程中對于話語控制的主導權而帶來的專制性。
時代呼喚真誠敏銳的為大眾指定迷津的藝術批評家,該文集所編選的老、中、青三代26位批評家,來自于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研究機構和相關藝術領域,在20世紀80-90年代藝術運動發(fā)展進程中均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從事藝術批評盡管各自側重的角度不同,但在應對不斷更新的當代藝術現(xiàn)象及問題時,體現(xiàn)出一種靈活開放的思維和開闊多元的視野。
其中既有老一輩批評家水天中、劉驍純針對史實性事件的記述回顧,也有年輕一代的藝術策展人如馮博一、朱其、黃篤、皮力等人從策展實踐出發(fā)闡述策展人、策展批評及策展方法之間的關系;李公明、孫振華、魯虹集中探討了當代藝術中的社會學與公眾空間問題,皮道堅、易英、賈方舟則對20年來的中國藝術運動及批評作了扼要概括及例舉;熱點問題如“藝術全球化和本土化”則在高嶺、顧丞峰、譚天、冷林等人的文章中得到了詳盡的討論;王璜生以一個美術館館長的身份在文中談論了中國“雙(三)年展”運作機制的社會基礎及相關問題,郎紹君、殷雙喜分別從中國畫和影像兩個角度挖掘批評的深度;高名潞、王林、李小山、吳鴻則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前沿。此外,文集中還收錄了兩位女性批評家徐虹、廖雯關于女性主義批評的專論文章。
當藝術批評在當代被視為一種精英文化或知識分子文化時,它理所當然地具備了向公眾傳播社會文化的特殊影響力。在批評標準缺失、一切價值標準重組排序的今天,批評的價值之一就重在參與和重建。從個人理念轉(zhuǎn)向公共理念的批評寫作方式將是批評家把藝術重新納入到公眾的關注視野中去的先決條件,必須清楚,他(她)們只不過比普羅大眾看的更遠一些,其在公眾中的形象應該類似于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導覽員,而不是企圖難倒眾生的考官。批評家必須對自己所寫的文字負責,好的批評文章不是辭藻華麗的堆砌,而應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文集所擇選的26位批評家,不以居高臨下、妄自尊大的姿態(tài)自居,摒棄“成熟的”或“左右逢源”的批評文風所可能帶來的所指的含混不明和態(tài)度上的模棱兩可,通過大量的配圖、特定的案例、有代表意義的事件回顧,對處于繁亂紛雜的表象下的當代藝術作出了一個合理清晰的評價分析。去蕪取精,得其善者。這本文集在積極驗證藝術批評內(nèi)在生命力與自由性的同時,也將是一份頗有價值的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史料。
來源:Tom 專稿彭捷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