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 片内射无码,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日韩高清在线中文字带字幕,一级性爱毛片

        <samp id="83wnq"></samp>
                  <delect id="83wnq"><noframes id="83wnq">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青年藝術家訪談:張哲溢——吾之“當代”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2-11-13
                    人物:張哲溢(藝術家)

                    宋繼瑞(“青年藝術100”策展人)

                    時間:2012年10月19日

                    地點:張哲溢工作室

                    中國傳統(tǒng)文史哲浸養(yǎng)的張哲溢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東方古典氣質(zhì)。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濃厚的時代記憶,又有淡然的文人情懷。在這種時代印跡和文人情懷之中,包涵著他對東方思想的參悟和解讀以及個人的歷史判斷。

                    宋繼瑞(以下簡稱宋):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畫畫的?

                    張哲溢(以下簡稱張):我天生喜歡畫畫,小時候,只要在畫畫的時候就能坐很久。父親把滑石條帶回家給我玩,我就用滑石條畫的滿地都是,于是我母親就要經(jīng)常拖地。以前的建筑防水不好,滲水到樓下,鄰居有意見了,所以,他們就讓我在紙上畫。我母親當時是會計,把賬本帶回來讓我畫。奶奶對我的鼓勵最多。民國的時候,她在廣西藝專工作,懂美術,她會從美術的角度鼓勵我。有時候我奶奶也會和我互動。比如我畫一只小貓,她會把小貓繡在我的衣服上。我畫一群小兔,她會繡在枕頭上??吹嚼先艘会樢痪€,把那些色塊從線變成面,里面有顏色漸變,讓我覺得很有趣。從小開始,我一直都是畫畫比較好的孩子,同學們都求我要畫,自己很是得意。

                    宋:小時候有比較好的繪畫基礎,有沒有在上學的時候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張:我是圖像思維的人,對圖像的關注有敏感度又比較準確,再加上小時練習過書法,所以造型能力比較強。我沒有繪畫的啟蒙老師,在小學中學也沒有系統(tǒng)的繪畫訓練。但我一直在畫畫,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連環(huán)畫,我喜歡臨摹《水滸》、《西游記》和《興唐傳》,中學以后喜歡北美漫畫,也嘗試著自己創(chuàng)造角色。

                    改革開放之后,整個社會有一個思想上的轉(zhuǎn)變,人們有了為過上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而奮斗的自由。我家開了一個膠卷沖洗店,家庭慢慢地開始富裕起來。我父親做進出口貿(mào)易,母親是單位的工會主席,后來又做餐飲業(yè),于是家庭輿論就開始偏向于商業(yè)思路。大學念的外語,大二的時候開始做期貨貿(mào)易,起初干得也不錯,不過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感覺做金融并不開心。我這個人對自己內(nèi)心的喜好很敏感,當明白自己不喜歡某樣生活方式的時候,就不干了,我關閉所有的商業(yè)社交,然后重新在廣西師范大學學習藝術。我一直有一個藝術夢,但真正進入系統(tǒng)學習的時候,才明白畫畫與藝術是兩碼事,這就更有趣了。

                    宋: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決定走藝術這條路的?

                    張:1998年,從畫第一組靜物開始,我就覺得做藝術比之前的生活有趣得多,雖然日子過得比較緊,但是努力做這個事情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快樂。

                    宋: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習經(jīng)歷,對你的藝術之路有什么影響?

                    張:在中央美院,第一年畫油畫,當時的課程主要是畫人體模特,美院對基礎訓練抓得很緊。對我而言,美院的學習是藝術基礎訓練的深入。后來在版畫系念研究生課程班時,我在銅版工作室做了一系列作品。在課堂上我對自己的要求還蠻嚴格的,在課外,我也一直做一些與美院體系的要求完全不同的作品。

                    宋: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種圍城情結(jié),在外面的時候,想著進來,真正進來之后,卻會想著城外。你可以說是棄商從藝,當你從別的行業(yè)真正進入藝術這個行業(yè),有沒有過這種情結(jié)?

                    張:對我個人而言,從別的行業(yè)轉(zhuǎn)做藝術,等于改變了人生歷程,而人生歷程的改變過程,相當于尋求自由的過程,因為做藝術會讓我內(nèi)心特別舒服。但到了美院之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想法和我并不一樣,他們并不太在意自由與否,只是聽老師的。他們是學生,但是我并沒有把自己定位成學生,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做我自己。老師的意見有的很寶貴,一聽就明白;也但有的我并不完全認同,那就擱置。自己一直保持著某種自在的狀態(tài)。

                    宋:你對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張:隨著時間的變化,定位也在改變。剛從美院畢業(yè)的時候,沒有藝術市場,也沒什么展覽機會,那個時候的志向就是想做職業(yè)藝術家,也就是希望能夠以藝術創(chuàng)作為生。2006年,志向就發(fā)生了變化。隨著生活經(jīng)歷的逐漸豐富和自我教育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職業(yè)”與否并不重要,“志業(yè)”更重要,千萬不能只把藝術當作謀生手段。在這個階段,我顛覆了之前的一些觀念。2006年之前,我一直是某種意義上的西方的態(tài)度,是一個類似于中國第三代知識分子的思路。2006年之后,我對東方傳統(tǒng)思想有了重新的認識,發(fā)現(xiàn)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傳統(tǒng)”被極大的低估和污蔑了。因此,我把東方的智慧撿起來,這個過程很有趣,有時候一句話或者幾個字,就能讓自己感同身受。當然這幾個字、幾句話可能是前人一生的提煉和積累。我的志向也就變成了一邊學習一邊表達傳統(tǒng)思想的可貴之處。

                    宋:你的作品中有兩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形象——鐵皮玩具和玻珠,這兩個形象有比較濃厚的懷舊情結(jié)和童年記憶。當然,也不僅是你的個人記憶,而是一代人的記憶。這兩個在你的記憶中有什么特別之處,以至于將它們?nèi)氘??先說說鐵皮玩具吧!

                    張:我喜歡玩具,但鐵皮玩具只是自己收藏的一小部分。我的其他的玩具從未入畫,是因為我對那些玩具有收藏的欲望,卻它們沒有喚起我繪畫的熱情。有一次我在潘家園買到鐵皮玩具,這些東西是我小時候很向往但買不起的東西。有天晚上我失眠,起來畫畫。當時那個鐵皮玩具就在眼前,很自然的就入畫了。記得那是2006年,之后就一直延續(xù)下來。對于這個系列,我思考的方向最初是從童年記憶開始分析的,用鐵皮玩具當作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投射,之后發(fā)現(xiàn)還可以賦予它更多的個人情結(jié),于是一發(fā)不可收拾。

                    其實,鐵皮玩具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鐵皮玩具在上海就有生產(chǎn),民國期間逐漸風靡各大城市,當時屬于非常摩登的玩意。一直到冷戰(zhàn)時期,鐵皮玩具依然風靡全世界。在冷戰(zhàn)期間鐵皮玩偶的眼神里,有一種疏離的感覺,也隱隱約約折射出對未來可能發(fā)生戰(zhàn)爭的恐懼感。

                    我從鐵皮玩具里感覺到一種孤獨感。對于個人而言,這種孤獨感就是文革結(jié)束后到改革開放前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在鐵皮玩具里,有我那時的記憶,也有那個時代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映射。

                    宋:玻珠背后又是一種什么思考?

                    張:玻珠入畫是從2008年開始的,起初也是從個人記憶開始。鐵皮玩具相對昂貴,但玻珠唾手可得,我們那一代孩子能夠玩得起的是玻珠。在這之前,我關注的文化點開始轉(zhuǎn)為東方古典文學和哲學思想。玻珠有“圓通”的感覺,跟佛家與道家的一些思想很契合,更適合我表達當時的思考,于是它慢慢成為畫面的主角。

                    每顆玻珠物理特征的不同無非就是大小和顏色的差別,但我不可能只畫它的物理特征,在其中必然有感情的流露和文化的態(tài)度在里面。這次展覽中的有一套玻珠系列,每幅作品畫一顆玻珠,分別是《留白》、《花青》、《拾翠》、《紙香》、《罥煙》、《詠春》。其實,每幅顏色的玻珠帶出了與其相匹配的一幅畫作,因為顏色不同,味道各異?!读舭住穼毒抛选罚舭资菄嫷膶W術名詞,意在留給自己的心靈去體味的空間;《花青》對應《卜算子》,花青是典型的國畫顏色,《卜算子》寫有一曲我填的詞,畫面底色偏藍;《拾翠》對應《秋山夜眺》,“拾翠”源自《洛神賦》,當時畫《秋山夜眺》,老人的衣服和玻珠都是北宋天青色,在這里,拾翠就是撿拾起過去的翠綠——古雅的玩意;《紙香》對應《冰輪戲浪》,紙香指的是有年頭的紙慢慢變黃,有一種幽雅的歲月感;《罥煙》對應《靜河流霜》,罥煙是《紅樓夢》里寶玉眼中的黛玉有“似蹙非蹙罥煙眉”,將她的眉毛比作掛在空中的一抹輕煙,很妙,《靜河流霜》玩味的也是黑色;《詠春》對應《驚蟄》,詠春不但指春天,還是剛猛的拳法;驚蟄驚的不是蟄,而是龍。我認同于王陽明的心學,自己很多想法和態(tài)度也在他的心學體系里,比較重視感情。我無法去做沒有感情的事情。我出生在文革末期的中國,家族又經(jīng)歷過大時代的顛沛流離,能體會親人們復雜的心路歷程,所以對于自我的表達,不可能毫無感情。我畫中的小鳥和玻珠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玻珠和小鳥,是對于萬事萬物的感情。《冬至》畫麒麟,《霜降》畫死去的半截螳螂;《驚蟄》里的蒼龍,《白露》里的小雞;《春分》畫柳枝,《寒露》畫明月,在我眼里,他們沒有高下之分,僅是不同季節(jié)給我的不同感動,在這里用“齊物”的觀念來表達平等的感情,“格物”則是創(chuàng)作手段。這次展覽中的《格物四季系列》是個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有感于古老的道家的思想,這種表達方式可能不時髦、不快餐,但卻是我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

                    宋:這次展覽中的《格物四季》有對應著24節(jié)氣的24幅小幅作品,為什么會畫這么一套作品?

                    張:2011年的大型個展結(jié)束之后,我開始嘗試畫一些小幅作品。還沒有開始畫的時候,并不確定這么畫下去會完整。但是,一下筆就覺得非常有意思,于是所有的廿四張小作品都在該節(jié)氣相應的時段里一一完成了。《立春》畫的是院子里自己種的桃花?!队晁樊嫷乃`靈的玻珠?!扼@蟄》里的龍眼睛折射出閃電的光芒。《春分》里垂柳構圖來源于宋代的一幅名畫?!肚迕鳌肥俏铱苹脛”镜膱鼍?,我覺得涼亭懸浮在天空中,很浪漫。我一直覺得云彩是玄妙的存在。《谷雨》的角度方式是比較現(xiàn)代的,至少是發(fā)明了玻璃窗之后的視覺經(jīng)驗?!读⑾摹肥俏业纳?,我不喜歡夏天的熱,但是著迷于這個季節(jié)的活力?!缎M》這個節(jié)氣很有趣。北方是谷物飽滿,南方則是雨水特多,每個池塘都是滿的。我就畫了汝窯皸裂的杯子,外面有水?!睹⒎N》畫的是院子里的狗尾巴草和玻珠?!断闹痢仿牭较s鳴,就畫鐵皮玩具——蟬?!缎∈睢肺米佣啵c蚊香,也吃荔枝,所以畫的是類似蚊香的發(fā)條和荔枝?!洞笫睢穭t是手電筒給出的光和熱?!读⑶铩肥锹淙~,這片葉子就是工作室植物的落葉?!短幨睢泛凸砉?jié)有關,所以畫了縫紉機并且有蠟燭,像船燈。岸邊上是老家的漓江山水?!栋茁丁窌r節(jié)稻米熟了,畫的是鐵皮玩具——“小雞啄米”?!肚锓帧访枥L的是最后一季的葡萄。《寒露》通常正值中秋,于是一輪明月入畫?!端怠返陌雮€螳螂尸體是2006年上半年在院子里發(fā)現(xiàn)的,記得當時特別有感觸。去年的霜降期間在新畫室的院子里又見到了這一幕,有一種秋天肅殺的感覺。《立冬》代表冬天來了,需要有溫暖的感覺,就畫了火。《小雪》是鐵皮機器人的夢?!洞笱啡前咨牟V?。《冬至》是好的節(jié)日,有代表祥瑞的麒麟。《小寒》是去蘇州看園子的感受,太湖石給人自然而冰冷的抽象感?!洞蠛分械拿坊沟鹬褒埬憽?,這是一味大寒的中藥。

                    這個系列基本上都可以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影子,既是對生活點滴的紀錄,也是對過去繪畫的總結(jié),因為之前所有繪畫的元素都可以在這個系列中找到。同時,這個系列也可看作從季節(jié)變化得出的的感悟。

                    宋:你的作品有很強的敘事性,每個作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既是屬于你個人的,也是屬于一個時代的。為什么要把個人與時代糾結(jié)在一起?

                    張:可能與個人和家族的經(jīng)歷有關。我的曾祖父,武昌起義的當天就在革命現(xiàn)場。我的祖父,八年抗戰(zhàn)時期一直戰(zhàn)斗在正面戰(zhàn)場。解放之后,我爺爺?shù)乃劳鲇质且环N很不公平的遭遇。我的奶奶,民國的時候是美術院校的工作人員。解放后失業(yè)了,被下放到農(nóng)村做養(yǎng)殖員兼小學教師,后又到工廠當縫紉女工。從我家族的遭遇,我就看到了整個時代的艱難。我無法把個人從歷史中剝離,因為歷史就發(fā)生親人身上。我爺爺?shù)暮芏鄳?zhàn)友死于抗戰(zhàn),我家族里有人在滇緬戰(zhàn)爭中陣亡,這段歷史非常復雜與壯烈,人的遭遇和未來瞬息萬變不可捉摸??赡茏蛱炷闶菍④?,今天你就成了階下囚,明天有可能不明不白地死去,盡管你沒有犯任何道義上的罪過,僅僅是因為時局的變更,不同黨派的最終理想可能是一樣的,但卻在人與人的斗爭中成了犧牲品。我奶奶生于清末,一直活到共和國,九十多歲的人生歷程非常沉重,但是她個人操守卻非常堅定。她對我說過,“做人一定要有骨氣”!這也是一個中國人普遍要求的做人準則,我永遠記得這句話,所以作品中肯定會有這種態(tài)度。我的藝術里有一些是非常儒家的志向的表達。比如這次展覽中的《我就是擎天柱,我就是架海梁》,在這個作品中,民國時期的老手電筒喻示著某種志向。昆曲《牡丹亭》里,書生柳夢梅有句對白令我印象深刻:“我就是擎天柱,我就是架海梁”。這是明代青年勵志的話,很傻很執(zhí)著,我感動于這種態(tài)度。我也很認同王陽明關于“定心針”的觀念,我覺得大海上的手電筒具有“定心針”的氣質(zhì)。另外,麒麟的補充,使這個作品更有情趣。這個自以為很了不起的小麒麟,體量看上去不大但很生猛,它立于最高處俯瞰大海。在風起云涌的氣場中,它的志向特別明顯。另外,之前創(chuàng)作的《驚蟄》、《龍在野》等大幅作品也是這類情懷的表達。

                    我作品的構圖與桂林老家的地理地貌息息相關。小時候隨奶奶上山,眼前的城市像盆景一樣,一座一座的小山是各自獨立的,而不形成連貫的山脈。這種視覺經(jīng)驗從小就儲存了,直接影響到現(xiàn)在的繪畫構圖。比如《九籽》中的九顆玻珠,還有《破陣子》系列,都像老家的山一樣,彼此獨立、各自秀美。這一部分作品又有一種道家的態(tài)度,還可能含有一種歷史判斷。

                    宋:在你的作品系列中,古畫系列也非常重要。在這個系列中,比如《五行缺水》、《卜算子》等等,你仿照古畫的構圖,并且詩書畫印俱全。但是,畫中的人和物變成了你的鐵皮玩具,詩變成你自己寫的詩,印章也被偷梁換柱。這個系列源自哪里?

                    張:2008年開始嘗試跟宋元古人開個玩笑,在古畫上加減些畫面,改動詩章,變成完全的另外一個意思,《秋瓜合歡圖》、《冰銷拾翠圖》、《寒梅鐵禽圖》等都是這個思路,后來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古典氣質(zhì)跟這期間的創(chuàng)作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度的問題,玩笑開過了,就俗氣。怎么來的雅一些,是個很有趣的課題,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會注意要控制住作品表象的視覺張力,不要表現(xiàn)得過了顯得張牙舞爪的,要給繪畫后面的內(nèi)容留出空間。

                    宋:你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介入到當代藝術的語境中?

                    張:以前我是很在意這類問題。但是后來擯棄一元論、二元論和決定論等思維方式后,我就不再把是否“當代”當回事?!澳愕淖髌凡划敶恕?,最初聽到這句話,可能是警醒,我現(xiàn)在是憑借本心創(chuàng)作作品,不考慮是否“當代”。

                    這次展覽中的《靜河流霜》與《秋山夜眺》、《冰輪戲浪》是一個系列,這三幅作品都是賞月。賞月有不同的境界,一種是隔窗望月,一種是庭院觀月,更高的境界是高臺玩月,天人合一的境界。與另外兩幅相比,我在《靜河流霜》給出一種冷的感覺。季節(jié)和人物不一樣,小鹿叼著代表溫暖的燈籠。從畫面可以看出風的存在,老人的胡須和小鹿叼著的燈籠被吹了起來。山、月給人的感覺很冷,但還有一處溫暖,就是從燈籠那里來給出的那一點火氣。

                    宋:你的作品畫面非常精細,完成度非常高,這是刻意為之嗎?

                    張:我知道完成度高在學術上存在危險性,會讓人覺得太傳統(tǒng)太具象,而不“當代”了。但這就是我自己,畫成這樣是我的癮。我有自己的學術判斷,自己也一直在琢磨,什么時候才能停筆。比如《爬云遇賊風》,有部分靈感來源于《西游記》,孫悟空剛學會“爬云”就得意了,像個小孩似的炫耀,很可愛。其實“爬云”是非?;A的功夫,我想,悟空得意過頭就應該遇到中醫(yī)所說的“賊風”嘛,這是中國人的陰陽平衡的觀念,所以我畫了風扇的投影以及幾片落葉。當時,我覺得火氣不夠,于是在枯葉上加了一點火,正好就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我更希望讓畫面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并非是畫面構圖的平衡,而是自己感覺上的平衡,而對“五行”比例的調(diào)整經(jīng)常成為讓我達到平衡的好方法,同時期的《血濺鴛鴦樓》也是出自這個思路。

                    宋:你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你藝術的影響?

                    張:這個話題太大,簡而言之,我對傳統(tǒng)是提取的過程,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并不是為了附和西方美術史邏輯,更多的是對傳統(tǒng)東方文化中的提取營養(yǎng),然后用自己的邏輯在畫布上展開暢想,這樣出來的作品讓自己覺得有親切感。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