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革命"亮相紐約:美國人為何讀懂了吳冠中?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2-05-21]
文/沈嘉祿
主導權不是花錢買來的,也不是人家恩賜給你的,而是看你提供的文化呈現(xiàn)能不能打動人家,讓人家心悅誠服?! ?br/>
改革開放后,中國藝術家走出國門辦展覽不再有蜀道之難,如有強大團隊的嫻熟運作,似可成為晉身的階梯。但越是知名度高的畫家,對出國辦展越是慎重。1992年,聲譽日隆但已年過七旬的吳冠中應邀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吳冠中——20世紀的中國畫家》,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集結進入西方主流藝術陣地,也是吳氏水墨畫為西方人審視并接受的肇始。第二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又為他舉辦了個展:《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巴黎市政府還授予他一枚金光閃閃的勛章。后來,吳冠中還在新加坡和德國科隆辦過畫展。
其實吳冠中更希望在紐約辦個展,但由于缺少關鍵人物的策劃與聯(lián)絡,一直沒辦成?,F(xiàn)在,老人家的遺愿實現(xiàn)了,由上海美術館和美國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聯(lián)合舉辦的《水墨革命:吳冠中作品回顧展》4月25日在紐約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xù)到8月5日。這是一場壯美的視覺旅程,越洋而至,風雨兼程,大洋彼岸的觀眾可從54件水墨畫及手稿中領略一位中國畫家自70年代中期到2004年的藝術腳跡,以及他對中國水墨的研究與變革。這也是吳冠中逝世后的第一個大型回顧展在西方國家展出。
文化交流,不能滿足于“被選擇”“被娛樂”
衡量一個畫展的成功與否,應從幾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觀眾人數(shù)及反響,媒體與專業(yè)人士的評價,還有商業(yè)環(huán)節(jié)的運作。但吳冠中這次畫展的意義遠遠突破了這幾項指標,放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以及中美兩國文化交流與意識形態(tài)并存的大格局中來考量,這次畫展的意義就變得深遠了。
首先,中方非常重視。據(jù)上海美術館方面透露,早在2010年,他們就與90高齡的吳老一起討論過此事,若說吳冠中實際上參與了這次大展的前期策劃,也是符合事實的。
從記者與他的接觸中得知,吳冠中是個很有大局觀的藝術家,他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向他認為可信任、可托付的上海美術館捐贈了一大批作品。但受制于展館條件,館方不能作為常設展,僅在不多幾次的主題展中拿出一部分來“壓陣”。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是吳冠中的忘年交,他本人也是新銳油畫家,當然認識到只有將這批珍貴的藝術品最大限度地展示給公眾,才能體現(xiàn)吳冠中藝術的最大價值。能不能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成果送到國外展出呢?這是如何提升美術館學術水準及國際地位的問題,也是關乎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重大課題。
上海美術館還有一個優(yōu)秀的策展團隊,視野開闊,理論素養(yǎng)高,參與過上海雙年展和上百個當代藝術展的策展,在美術界建立了一定的權威性。擔當此次吳冠中美國大展的中方策展人是青年美術評論家盧緩,她對吳冠中的作品有深入的研究。與紐約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的策展人聯(lián)手策展,于她也是一次有益的經(jīng)驗積累,她和其他布展人員在紐約的布展工作和東方理念贏得了美國同行的高度評價和尊敬。
其次,美方也很重視。公園大道725號的紐約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地處紐約核心文化區(qū),這里有惠特尼美術館和大都會博物館等重要文化場所,是公眾和文化藝術家參與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帶。紐約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本身的展館面積不是很大,但地位不可小覷,它是美國主流社會開展亞洲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業(yè)內(nèi),它甚至被當作一個力圖左右亞洲藝術走向的風向標。
美國的媒體對這個展覽也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興趣與熱情。《紐約時報》一改以往只在事后發(fā)一篇文章的慣例,在4月24日即以《中國介入國際藝術》為題,用大半個版面報道了吳冠中展覽的新聞以及中華藝術宮的規(guī)劃建設,還有中國其他美術館的建設和開館情況。文章開頭寫道:“中國推進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僅僅來自經(jīng)濟的實力,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向博物館,并通過在美國展出更多的中國藝術加以推動?!边@個信息對國內(nèi)的公眾而言已不算新聞了,而且記者據(jù)此的推理還不夠深化,但對美國公眾的影響是很大的。另一份大報《華爾街日報》,在4月21日也以半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了這次展覽并客觀評價了吳冠中的藝術特點。
此外,《紐約客》、《紐約每日新聞》、《紐約晚報》以及在美華文媒體《僑報》、《美國中文電視》等均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中國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美國中文電視、上海廣播電視臺ICS等也進行了報道。美國各大電視臺也前往現(xiàn)場拍攝報道。李磊告訴記者:“大概有6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當?shù)厝A人說,這次美國人玩大了。”
令李磊感慨的不僅是美國媒體在報道體量上的“超重”,還在于報道均為正面評價,評述文章的質(zhì)量也是較高的,并非應景的客套話和外行話?!都~約時報》駐北京記者還專門飛到上海來對他進行專訪,涉及的話題超出畫展本身,還以此為契機談及上海的文化設施建設和如何通過文化藝術活動來傳遞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問題。
更令李磊感慨的是主導權的問題。此次展覽一改以往在美國的文化交流由美方主導的方式,改由上海美術館和美國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共同策劃、共同呈現(xiàn),因此,展覽就能較好地體現(xiàn)今日中國的文化主張和藝術成就。“這也是應該好好總結的經(jīng)驗,主導權不是花錢買來的,也不是人家恩賜給你的,而是看你提供的文化呈現(xiàn)能不能打動人家,讓人家心悅誠服。還要讓人家明白,只有你才能將這件事做得更專業(yè),更能爭取到公眾的認同。我們這次是完成了友好平等的合作,找到了一個雙贏的模式?!?br/>
也有人認為:美國媒體之所以對此次大展給出正面的、積極的回應,是為了給中美兩國高層代表團互訪營造良好氛圍。記者認為,不排除這個因素,但不會是主要因素。畫展展期長達數(shù)月,而兩國高層互訪時間短促,其間國際形勢變幻不定,特別是美國高層代表團訪華在這一時間節(jié)點上,似乎也不能預判南海周邊國家對華關系的突發(fā)性走勢,從美國各大報的報道看,它們都不涉及這個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中國文化大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這一話題上展開。
文化交流,第一步是讓人看懂,第二步是感動人家
據(jù)盧緩說:歐洲的經(jīng)濟衰退也影響到文化藝術這一塊市場和活動交流,美國不得不將關注的重點轉向亞洲。而美國亞洲美術協(xié)會也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而進行轉型,他們過去的展覽都以古典藝術為主,這次是首度從當代藝術切入,而且主角是中國的藝術家。他們希望從中國文化中尋找穩(wěn)固的支撐點。同時,這也是美國亞洲協(xié)會第一次與中國官方美術館合作,通過辦展建立起平等互信、主題明確的工作機制。開幕當天,美國各大美術館、博物館高層人士都來了,還有上流社會、各類媒體等,一共有500多人出席。“這說明他們也想通過中國文化來拓展交流渠道,擴大協(xié)會的影響力?!北R緩說。
為什么選擇吳冠中?這里也有講究。盧緩的解答是專業(yè)的,也是通俗的:要開展文化交流,就要拿出最好的產(chǎn)品,首先要讓外國觀眾看得懂,聽得懂,理解你的思想,感動你的故事,否則就會產(chǎn)生隔閡甚至誤會。我們選擇吳冠中就是考慮到,他的作品可以從幾個層次上來解讀,首先是中國的,其次是當代的,再次是世界的。
吳冠中是20世紀中國藝術發(fā)展歷程中一位無法回避的標志性人物。這不僅僅因為他跨越了藝術史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經(jīng)歷了中國現(xiàn)代藝術從現(xiàn)代化——革命化——現(xiàn)代化的轉型歷程;而且他的藝術是中國現(xiàn)代藝術在面臨文化沖突、價值多元、形式變革與傳承流變等眾多壓力下,尋求自我變革與整體轉型道路的縮影。
吳冠中的藝術生涯與西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上世紀40年代末,吳冠中遠赴法國巴黎留學進修;1950年返回中國,回國前,吳冠中的作品大多是西方的裸體畫以及油畫,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非常罕見的。“文革”期間,吳冠中的大量早期作品被毀,藝術創(chuàng)作曾一度中斷。到了70年代初,政治環(huán)境開始松動,吳冠中重拾畫筆,專注于探索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新變革。吳冠中的藝術建立在前輩大師如林風眠、劉海粟、潘天壽等人的語言與觀點的基礎上,更徹底地拋棄了中國畫與油畫,也更徹底地綜合了中國畫和油畫,完成了中西融合藝術道路在材料混搭、語言借鑒、方法挪用、氣質(zhì)互通到最終相與為一、不分彼此的進程。
盧緩進一步對記者強調(diào):“吳冠中的藝術,是一百年來‘中西融合’藝術取向及其所思考的一系列藝術命題與社會命題的綜合,是對于藝術語言與文化身份、材料屬性與表現(xiàn)手法、形式美感與文化母題的通融與超越。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br/>
說白了,吳冠中的畫,既抽象又具象,有自然流暢的線條也有強烈對比的色塊,構圖與油畫接近,長期受西方審美教育熏陶的老美在審美上幾乎沒有障礙。加之他的題材關乎故鄉(xiāng)、自然風光、鄉(xiāng)村建筑等,寄托了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沒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沖突。不少美國觀眾表示看得懂,也很喜歡。如果換成中國古典繪畫,那種濃淡枯濕的線條,老美還不能領略其奧妙。盧緩還說:“西方人習慣線性思維,他們喜歡比較,那么在吳冠中的作品前,他們將其與中國古典繪畫比較,就會有所感悟了?!?br/>
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還有一個好傳統(tǒng),就是每遇大展會有一批市民來做志愿者,給觀眾做講解,館方給他們的回報就是提供與在編人員同等的培訓機會,這次吳冠中大展就吸引了許多高學歷的市民來參與,通過他們的講解,就有了親切感和感染力。
4月20日至24日,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jiān)滕俊杰為團長,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等組成的代表團在美國華盛頓、紐約開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訪問了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華盛頓國家肖像博物館、美國子午線藝術中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中心等機構,介紹上海文化發(fā)展的情況,并探討了各種合作的可能性。另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參加《水墨革命——吳冠中的繪畫》展覽在美國亞洲協(xié)會美術館的開幕式。
李磊最后就這次吳冠中大展對記者說:文化交流有沒有優(yōu)勢?關鍵之一就是選擇哪種方法。過去我們對外文化交流,常常“被選擇”、“被娛樂”,拿出去的產(chǎn)品層次不高,比如雜技、京劇武打、旗袍走秀、舞獅舞龍、茶藝表演、中國結等民間工藝品,內(nèi)涵相當稀薄,不能真正代表中國文化,被人家誤讀、誤判了還自我感覺良好。現(xiàn)在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西方國家中對中國有敵意的人還是少數(shù),更多的是不了解,長期受誤導,特別是娛樂化、低層次產(chǎn)品的誤導,那么我們更有責任拿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與價值觀的好產(chǎn)品來推廣宣傳,表明自己充滿善意與良知、積極向上的立場、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召與引領世界和平力量一起建設美好的地球村。
盧緩站在美術界的角度認為,視覺藝術在文化交流中是有優(yōu)勢的,持久力與感染力強,可適應社會各個階層,而且超越種族、國家、文化、歷史等多重邊界,直抵人們的心靈深處。
據(jù)悉,上海美術館已經(jīng)與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法國奧塞美術館建立起長期合作的關系,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十年中,國內(nèi)觀眾可以看到歐洲19世紀晚期的畫展和庫爾勒與自然主義畫展、偉大的印象主義畫展等隆重的視覺呈現(xiàn)。
走出去,請進來,在多個領域都成為一種雙向交流的策略,而在上海美術館方面,它正在有序地、自信地、富有前瞻性的實施當中。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