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博舉步維艱 私人博物館產業(yè)期待政策突破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12-24]
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上海、廣東等地許多收藏人士正在籌劃建立各類私人博物館,但操作中卻困難重重。業(yè)內專家告訴記者,從國家層面看,發(fā)展私人博物館的政策之門正在打開。目前關鍵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和有關方面需要充分認識到發(fā)展私人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在土地、審批準入方面給予應有的政策支持和推進。
私人博物館舉步維艱
>>>專訪李維剛:民間博物館是國家級博物館的補充
上海收藏家衛(wèi)夢強夢想著為社會建一個特色博物館,但卻步履艱難。雖然籌劃多年,但至今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
全國雜項專家蔡國聲經過考察認為,按衛(wèi)夢強藏品的水準,博物館一旦建立起來,將是“江南最好的木器博物館”。“籌建中的博物館,3年多來卻始終只停留在紙面上?!毙l(wèi)夢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在衛(wèi)夢強位于上海奉賢的工廠辦公樓里,各種古屏風、木器、玉器、瓷器、青銅器藏品的數量達萬件以上,其中包括被譽為中國民間“國寶”的朱金木雕大照壁。但是,這些藏品至今還只能堆在倉庫里“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衛(wèi)夢強告訴記者,木器文物保護難度很大,除了要應對潮濕的氣候、要防火防盜外,還要精心維護,衛(wèi)夢強很想建一個木器博物館,不但可以為藏品提供專業(yè)的保護環(huán)境,還能讓這些寶貝發(fā)揮它們的社會效益。但是,在衛(wèi)夢強的名片上,“上海華亭博物館(籌)館長”的頭銜已經印上去快4個年頭了,這個“籌”字還是沒法去掉。
據介紹,衛(wèi)夢強原計劃在其公司附近征集100畝土地,用于博物館的建設,并在2008年初就向相關部門遞交了可行性報告。但其間雖有相關領導和專家前來考察,也表示支持博物館創(chuàng)辦,但直到現在,仍沒有實質性進展。
據報道,自國內第一家民營博物館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8月,各地文物部門登記注冊的民營博物館為386個,占到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3.3%。在國外,私立博物館大多有政府和各種基金的扶植,還有相當數量的社會捐贈。但在國內,由于民營博物館還是一個新事物,存在著準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運行不規(guī)范等問題,運營也大都舉步維艱。擁有國寶的衛(wèi)夢強籌辦博物館三年多,卻連落地都做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營博物館的生存窘態(tài)。
與衛(wèi)夢強同樣感受的收藏人士還有許多,廣東東莞的陳先生表示,自己收藏瓷器已有十余年,藏品已堆滿了幾間舊房子,想建一個私人博物館,但審批卻等了許多年。
博物館的產業(yè)思路
據了解,目前已開辦的民營博物館許多都經營慘淡。業(yè)內人士表示,要辦好私人博物館,關鍵還是在于人,只要有好的構思,就能把“死文物”盤活。
但記者在采訪中感覺到,一些私人博物館的經營者對宣傳十分低調。各地文化局負責人也很忌諱將博物館與“經營”二字相提并論,多次強調私人博物館也是“非營利性”,只能“管理”而不能“經營”。
然而,國際博物館協會近年來對“非營利性”的內涵有了新解“非營利”并不意味著“不營利”,“營利”可以作為手段來實現“非營利”的目的。在美國,當博物館由公立向私立過渡時,自身經營收入所占份額的地位明顯上升,由公立博物館的2.2%-11.1%上升到私立博物館的14%-49.5%,可見自身經營收入對于博物館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性。文化事業(yè)要走產業(yè)化道路,不僅要講“社會效益”,也要講“經濟效益”。因此,在觀念上,博物館文化要走出恥于談金的誤區(qū)。
衛(wèi)夢強等業(yè)內人士建議,私人博物館要結合自己的特長拓寬辦展思路,走專題化、精品化、特色化路線,集知識性、藝術性和娛樂性于一身。永久免票開放是博物館的終極目標,但作為生存和發(fā)展的手段,私人博物館可以采取靈活的門票制度,這也是文化事業(yè)向社會集資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通過國內外巡回展出、館際交流、與學校掛鉤爭取穩(wěn)定的觀眾源等方法,也可以帶來收入。
政策之門需要打開
業(yè)內專家告訴記者,發(fā)展私人博物館是發(fā)展我國大文化產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層面看,政策之門正在打開。目前關鍵的是地方政府和有關方面需要充分認識到發(fā)展私人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在土地、審批準入方面給予應有的政策支持和推進。
據了解,對比發(fā)達國家平均1萬-10萬人擁有一個博物館的現狀,我國目前60萬人共享一個博物館的狀況遠遠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非公立博物館的設立,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私人博物館由個人籌措資金、決策和管理,其藏品主要是由個人收藏組成,因而多數私人博物館的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化不夠,長期的運作對創(chuàng)辦經營者形成越來越重的負擔,使其面臨著生存挑戰(zhàn)。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私人博物館已經可以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正式注冊和運作。到中共十五大報告出臺后,博物館的定位從過去的“科學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或者歷史文化事業(yè)的載體”轉變?yōu)椤叭窆媸聵I(yè)”。新《文物法》的出臺和配套法規(guī)的醞釀,更讓民間收藏家們看到了曙光,促使更多的私人博物館呼之欲出。
專家認為,現有的私人博物館普遍與真正意義的博物館存在著很大差距,但發(fā)展?jié)摿Σ豢傻凸溃鼘⒊蔀槲覈┪镳^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