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瓷板畫走上“申遺”路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7-05-11]
5月8日,省文化廳社文處的有關同志對南昌瓷板畫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摞申報材料,對照文化部的申報要求,逐項進行細致的復查。此前不久,南昌瓷板畫的申報地——南昌東湖區(qū),也組織了新老藝人、市場營銷人員等,對南昌瓷板畫“申遺”展開研討。
大家的目標一致,愿望相同——希望南昌瓷板畫成功“申遺”,實現(xiàn)南昌國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零”的突破,并在此帶動下使更多的人掌握南昌瓷板畫的制作工藝。
瓷板畫有著輝煌歷史
南昌瓷板畫,又稱瓷上肖像畫,始于清朝末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藝術,具有濃郁的贛文化特點。瓷板畫從照片的選擇、藝術加工,繪制前的乳香油的煉制,顏料的調制、毛筆的處理至繪制的具體步驟和技法,都十分嚴謹、細致。據(jù)國家工藝美術大師馮杰介紹,南昌瓷板畫具有較顯著的基本特征:既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華,又兼容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特點,它不但可以畫出逼真的攝影、古典油畫的效果,又能隨心所欲地表現(xiàn)各種畫、流派的藝術風格。
1892年,鄧碧珊始創(chuàng)瓷上肖像畫藝術領域。民國初年,其徒弟梁兌石在南昌中山路繁華地段開設“麗澤軒瓷莊”,聘請藝人按顧客要求繪制肖像和粉彩瓷器,此后,各類瓷像館陸續(xù)在南昌出現(xiàn),旺盛時期彩繪藝人有300余人。百余年來,南昌誕生了梁燮亭、吳月山、楊厚興等一批著名瓷板畫畫家。上世紀30年代,南昌瓷板畫遠銷東南亞,得到了世界各國政要、文化名流的認可。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重視下,瓷像藝人先后組建成南昌市瓷繪合作小組、南昌瓷像工藝社、南昌工藝美術廠等。改革開放后,南昌瓷板畫精品向世界各國推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許多藝人也來昌學習瓷板畫藝術。
“衣缽”難傳遭遇尷尬
盡管有“瓷畫百年”美譽的瓷板畫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然而,瓷板畫一直流傳于民間,在現(xiàn)代科技藝術產品的沖擊下,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投影瓷像、數(shù)碼燒瓷等高新技術的問世,使瓷板畫陷入了嚴峻的困境。
采訪中,江西工藝展銷有限公司研究所顧問王躍林等瓷板畫老藝人說,南昌瓷板畫現(xiàn)已傳至第六代,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據(jù)介紹,由于瓷板畫學藝時間長、難度大,大多數(shù)年輕人不愿意學。從全國來看,包括瓷板畫流行地的景德鎮(zhèn)、高安等地,從事瓷板畫的藝人加起來也不足40人,得到正宗傳承的就是10余位。目前瓷板畫傳承隊伍嚴重老化,有名氣的瓷板畫藝人平均年齡達到了66.5歲,體質弱、精力漸退。馮杰屬于瓷板畫方面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下一代弟子中除王躍林和李春敏外,尚未出現(xiàn)杰出的后繼人。
合力共筑“復興”之路
針對在去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省會南昌“顆粒無收”的情況,去年3月,該市東湖區(qū)政府召開了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工作會,明確了把南昌瓷板畫同進賢文港毛筆制作工藝、李渡燒酒釀造工藝、安義黃洲宗山米粉制作工藝一起作為“申遺”項目,對瓷板畫的資料、歷史淵源進行深挖、補漏、歸檔、造冊等工作,希望借機將瓷板畫發(fā)揚光大。
此外,東湖區(qū)還專門制定了南昌瓷板畫五年保護計劃。采訪中,東湖區(qū)文化館副館長舒筱玲興奮地告訴記者:2005年、2006年,該區(qū)政府先后投入經費20萬元用于專職人員對瓷板畫普查、歸檔、造冊以及成立瓷板畫研究會、制作瓷板畫影像資料等工作;2007年落實了10萬元專項資金成立南昌市瓷板畫文化保護中心,投入13萬元建立瓷板畫網(wǎng)站,編輯出版《瓷板畫畫技》一書;2009年,計劃投入經費7000萬元,建一座2000平方米的培訓基地;2010年,將舉辦一次高規(guī)格的瓷板畫文化藝術研討會,舉辦瓷板畫作品展示會……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